衡陽新聞網
滾動新聞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正文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紅色足跡|焦桐常青,精神永存——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紅色圣地之河南篇

2021-05-27 14:59:42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新華社鄭州5月26日電題:焦桐常青,精神永存——習近平書記到過的紅色圣地之河南篇

新華社記者王圣志、雙瑞、翟濯

戶戶有紅軍、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新縣,鄂豫皖蘇區(qū)首府所在地,大別山腹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不足10萬人的新縣為革命獻身5.5萬人;鄂豫皖蘇區(qū)創(chuàng)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

“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蘭考,焦裕祿精神誕生地。20世紀60年代,“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這里帶領群眾種泡桐、除“三害”。雖然僅在蘭考工作了475天,焦裕祿卻在群眾心中鑄就了永恒的豐碑。

巍巍青山,唱不盡英雄贊歌;滾滾黃河,淘不完英雄故事。站在發(fā)展新起點上的河南,通過傳承紅色基因,用好紅色資源,譜寫新時代絢麗篇章。

游客在河南省蘭考縣展覽館內參觀(2021年3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情懷

【紅色足跡·焦裕祿同志紀念館】

2014年3月17日上午,習近平書記一到蘭考,就直接前往焦裕祿同志紀念館。總書記說:“我們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祿精神的影響,是在焦裕祿事跡教育下成長的。我后來無論是上山下鄉(xiāng)、上大學、參軍入伍,還是做領導工作,焦裕祿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這是2021年3月2日拍攝的焦裕祿同志紀念館。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當總書記看到焦裕祿曾用過的藤椅時,他眼含熱淚。雖然已經是第二次來了,但在館內看到焦裕祿提出的‘干部十不準’時,他依然十分認真地逐字逐句閱讀。”曾在2014年為習近平書記作講解的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副館長董亞娜依然記得彼時的情景。

這是在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內拍攝的焦裕祿曾用過的藤椅(2014年5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朱祥攝

游客在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內觀看焦裕祿起草的“干部十不準”展板(2014年5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朱祥攝

【紅色歷史·“把淚焦桐成雨”】

焦裕祿干部學院門口,一棵泡桐樹粗壯挺拔,華蓋如云。這棵已生長了58年的老樹不負期待,桐花再次綻放。

1990年7月15日,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有感于焦裕祿精神,寫下了《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一詞。詞中寫道:“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此處的“焦桐”,正是焦裕祿干部學院門前這棵樹。

這是1963年,焦裕祿親手種下的一株小樹苗。1962年焦裕祿來到蘭考時,蘭考正深受風沙、鹽堿、內澇之苦,為了整治“三害”,焦裕祿親自帶頭查風口,探流沙,察洪水。了解到泡桐可以擋風壓沙,焦裕祿又帶領全縣干群大規(guī)模種植泡桐。焦裕祿去世后,當地群眾為了紀念他,親切地將他親手栽種的泡桐稱為“焦桐”。

【緬懷】

“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焦裕祿曾用生命喊出的豪言,如今在蘭考已變?yōu)楝F(xiàn)實。目前,蘭考縣已成為全國糧食一個重要生產基地,全國小麥、棉花、油料生產百強縣。兩岸的黃河濕地每年都會有大雁、天鵝、斑嘴鴨等200多種野生動物棲息繁衍。

拼版照片:上圖為20世紀60年代河南省蘭考縣改造鹽堿地的情形(資料照片);下圖為蘭考縣堌陽鎮(zhèn)的一片麥田(2014年5月5日新華社記者朱祥攝)。新華社發(fā)

每年,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聆聽焦裕祿的故事,學習焦裕祿精神。截至今年4月,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已接待游客90多萬人次。焦桐樹下,不少人緬懷靜思,共同紀念那個永恒不朽的英魂。

董亞娜已在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從事了28年講解工作,總有人問她,日復一日講解著同樣的內容,會不會感到厭倦?她說,越講焦裕祿精神,就越能感受到焦裕祿精神的偉大。“焦裕祿書記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常讀常新。”

在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干部學院門口,人們在“焦桐”下參觀(2021年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信念

【紅色足跡·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烈士陵園】

2019年9月16日下午,習近平書記來到位于新縣的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烈士陵園,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堂,遠眺英雄山上“紅旗飄飄”主題雕塑。

書記強調,我每次到革命老區(qū)考察調研,都去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就是要告誡全黨同志不能忘記紅色政權是怎么來的、新中國是怎么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就是要宣示中國共產黨將始終高舉紅色的旗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先輩們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不斷推向前進。

這是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博物館附近英雄山上的“紅旗飄飄”主題雕塑(2021年4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紅色歷史·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

新縣被民間譽為“將軍縣”。這里是黃麻起義策源地、鄂豫皖蘇區(qū)首府所在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落腳地,先后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部隊。

這是2021年4月4日拍攝的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烈士陵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戶戶有紅軍、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這是新縣兒女用鮮血和生命贏得的至高禮贊。

【賡續(xù)】

革命博物館、烈士陵園等是紅色基因庫。近年來,新縣通過講好黨的故事、英雄和烈士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加強紅色教育。

2020年,由新縣烈士家屬、紅軍后代黨員組成的新縣英雄山黨支部揭牌成立;全縣近5000件革命文物、365處遺址遺跡登記造冊加速推進,其中,已建成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市縣級保護單位128處……

越來越多的游客到新縣重溫革命歷史。2020年,全縣共接待游客926.5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綜合收入69.3億元。“新縣會講好大別山的革命故事,把老區(qū)建設得更好、讓老區(qū)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縣縣委書記呂旅說。

拼搏

【紅色足跡·張莊+田鋪大塆】

2014年3月,習近平書記來到蘭考縣東壩頭鄉(xiāng)張莊村考察。他叮囑當地干部要切實關心農村每個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通過因地制宜發(fā)展產業(yè)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2019年9月,習近平書記來到新縣田鋪鄉(xiāng)田鋪大塆考察調研。他指出,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tài)資源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xiāng)村的好做法。

這是2021年4月22日拍攝的河南省新縣田鋪大塆(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紅色歷史·蘭考最大風沙口+劉鄧大軍臨時指揮所】

“冬春風沙狂,夏秋水汪汪。”張莊村,地處九曲黃河最后的一道彎,曾是蘭考最大的風沙口,飽受風沙肆虐。1963年,焦裕祿帶領工作隊在這里組織群眾挖泥封沙,栽種刺槐,成功找到防治風沙的良策。

大別山青龍嶺山下,田鋪大塆,一個依山傍水、距今有400余年歷史的傳統(tǒng)村落。1947年,劉鄧大軍南下時,在田鋪大塆設立了臨時指揮所。

【發(fā)展】

近年來,河南省以紅色資源為依托,不斷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助力鄉(xiāng)村振興;以產業(yè)集群為重點,不斷壯大老區(qū)縣域經濟實力。2020年,河南省大別山革命老區(qū)地區(qū)生產總值增速高于全省近2個百分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0.7個百分點。

這是2021年4月20日拍攝的河南省蘭考縣張莊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為了紀念擺脫貧困,張莊村將村里的主干道命名為“幸福路”。“過去主干道是‘雨天一地泥,刮風一臉土’,現(xiàn)在是‘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張莊村駐村工作隊隊長莊艷斐說。據了解,張莊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3年底的3000元左右,增長至如今的15000元。還建成焦裕祿精神體驗教育基地、“蘭考四面紅旗”紀念館等,年接待游客達15萬人次。

“老家寒舍”是田鋪大塆第一家民宿,店主是村民韓光瑩。他說:“現(xiàn)在,我的店平均入住率達到60%以上,每個月的純收入過萬元。”2020年,田鋪大塆入選全國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名單,全年旅游綜合收入超過2000萬元。

游客在河南省新縣田鋪大塆游玩(2021年4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郝源攝

“亮出開放、生態(tài)、幸福的新名片,需要我們賡續(xù)精神血脈,汲取奮進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在鄉(xiāng)村振興中走在前、作示范。”蘭考縣委書記李明俊說。

紅色傳統(tǒng),正成為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力量支撐??罩小㈥懮?、網上、海上“四條絲綢之路”通達全球,米字形高鐵網加快形成;6500多萬勞動力優(yōu)勢更加凸顯,人力資源呈現(xiàn)結構優(yōu)化、層次提升的良好態(tài)勢。在革命先輩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感召下,9900萬中原兒女正不斷拼搏進取,奮力譜寫出彩新篇章。